清华法政人物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法学清华一百年  >  清华法政人物  >  正文

王造时

发布时间: 2011-03-23    浏览量:

王造时(1903-1971),原名王雄生,祖籍江西安福。1903年9月2日出生于一个经营竹木生意的商贾之家,1917年考入清华学校。1925年自清华毕业后,赴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攻读政治学,先后获得学士、硕士及博士学位。1929年8月又赴英国伦敦政经学院任研究员,师从英国费边社会主义代表人物拉斯基,研究政治思想和比较政治。

1930年,王造时自国外归来,被上海光华大学聘为文学院院长兼政治系主任。王氏为人正直、坦荡,早年在清华时便有公然著文反驳梁启超之勇为。次年,“九一八”事件爆发,王氏随即发表《救亡两大政策》,后又创办《主张与批评》与《自由言论》两份刊物,均被国民党当局查封。此后王氏依然不改其志,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并加入上海文化界救国会、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1936年11月,王造时与沈钧懦、章乃器、邹韬奋、李公朴、沙千里、史良共七人被当局逮捕,史称“七君子事件”。1937年8月获释后,王氏又在上海、南昌等地继续抗日救亡工作,并于1939年创办《前方日报》,亲自撰写社论,号召人们坚决抗日。

新中国成立后,王造时曾任华东军政委员会委员、上海市政协常委、上海市各界代表会议特邀代表等数职。1952年,王造时又任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然而这样的坦荡“君子”,却因直言不讳而在整风运动中被扣上右派的帽子,被迫写检查、忏悔罪行。1966年11月,王造时被拘捕于上海第一看守所,受尽各种迫害,于1971年8月5日冤死狱中。直到1980年5月,他被错划为右派的问题才得到纠正;8月20日,上海市政协和复旦大学联合为他举行了追悼会。

王造时一生著述众多,尤其在政治学、法学、世界近代史等方面甚有建树。1934至1937年间,在如此危险的战争背景下,他依然出版了政论文集《荒谬集》,翻译了莫瓦特的《现代欧洲外交史》、《近代欧洲外交史》、黑格尔的《历史哲学》、莱丹的《美国外交政策史》、拉斯基的《国家的理论和实践》等著作。而《世界近代史讲义》、《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史料》、《历史有意义吗?》以及《人人都是他自己的历史学家吗?》等译著更是完成于他被划成右派,遭到各种迫害的艰难时期。不幸的是,这些在晚年人生逆境中所完成的译著,却均未曾刊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