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法政人物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法学清华一百年  >  清华法政人物  >  正文

张彝鼎

发布时间: 2011-03-23    浏览量:

张彝鼎(1902-1992),号鉴秋,山西灵石人。1928年毕业于清华留美预备部,后入芝加哥大学,1929年获哲学学士,翌年获硕士学位。1933年于哥伦比亚大学获国际公法博士学位,其博士论文《条约之司法解释》(The Interpretation of Treaties by Judicial Tribunals)在学术界评价颇高,广为西方学者所引用。张彝鼎在美期间加入中国国民党。

1933年回国后追随时为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的蒋介石,于1935年任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侍从室秘书,1936年任中央政治会议法制专门委员,1937年当选为制宪国民大会代表,1938年任中央政治学校国际法教授、第八战区副长官部政治部主任,1945年任绥远省政府委员兼建设厅厅长、行政院善后救济总署晋绥察分署署长,1947年任国防部新闻局、政工局副局长。

1949年赴台,任“国防部”总政治部副主任、主任,1955年为“国军退役官兵辅导会”副主任委员,翌年为“国防部”常务次长,1961年任“总统府”战略顾问。1962年退休后任政治大学法律系主任、教授、研究所所长、代理法学院长,“公共行政及企业管理中心”主任。1970年为司法部“司法官训练所”所长,“国大”代表。1976年任“中央评议员”。曾担任“中国国际法学会”理事长。1992年2月8日逝世,享年91岁。

张彝鼎的主要著作有The Interpretation of Treaties by Judicial Tribunals (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33)、《战时法律概要》(1938年)、《行政学概论》(1965年)、《中外人权思想之比较》(1981年)、《鉴秋忆往录》(1981年,与俞士英合编)、《国际法论集》(1986年);并曾主编《云五社会科学大辞典──四、国际关系》(1971年)。

张彝鼎力主国家统一,宣传一个中国思想。其同父异母之兄张友渔(原名象鼎)亦为著名法学家,曾任全国人大法制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市副市长兼政法委员会主任、中国法学会会长、中国政治学会会长等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