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法政人物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法学清华一百年  >  清华法政人物  >  正文

蒋廷黻

发布时间: 2011-03-17    浏览量:

蒋廷黻(1895-1965),湖南邵县人,著名历史学家、外交家。早年留学美国,清华津贴生,先后求学于密苏里州派克中学和俄亥俄州奥伯林学院,主修历史,获文学学士学位。1919年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师从海斯教授攻读历史,并获哲学博士学位。

1923年归国,蒋廷黻先后任教于南开大学、清华大学,曾任南开大学历史系主任兼文科主任,清华大学历史系主任兼文学院院长,清华大学法学院讲师,主讲西史大纲、欧洲近代史、法兰西革命史、欧洲势力扩充史、近代中国外交史等课程,并开始从事中国近代外交史的研究。执教清华期间,进行了一系列建立现代中国历史学的宏伟计划,奠定了清华历史系在国内的地位。

1935年12月,蒋廷黻离开清华大学,以非国民党员的学者身份参加国民党政府,任行政院政务处长,后从事外交事务,1945年被任命为中国驻联合国常任代表。1961年11月改任台湾驻美“大使”,兼“驻联合国代表”。

作为一名爱国知识分子,蒋廷黻目睹国家多难,痛心疾首。1932年,蒋廷黻与胡适、丁文江等当时知名学者,创办《独立周刊》,讨论中国面临的重大问题,以尽知识分子在国难时期的责任。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签订后,蒋廷黻告诫当时青年学生“吾辈皆黄帝子孙,岂容外人将祖遗夺去而不顾”,表现了高尚的民族气节。

作为历史学家,蒋廷黻主张兼重中外历史,兼采中外史学研究方法,治史颇有建树。在其代表作《中国近代史》一书,提出中国人能否近代化将关系国家兴亡的观点,至今仍有借鉴意义。蒋廷黻重视中国近代对外关系史档案资料的整理工作,以《筹办夷务始末》为基础编辑《近代中国外交史资料辑要》(上、中两卷),并收购散落民间的档案,编辑道光、咸丰、同治三朝《筹办夷务始末补遗》。蒋廷黻还十分关注中俄、中苏关系与东北问题,曾发表多篇文章,并著有《最近三百年东北外患史》。

在民族生死存亡的特定历史时期,蒋廷黻是个讲求经世致用的知识分子。他治中国近代史,就是为了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以资借鉴,富强国家。台湾学者李敖由此评价说,蒋廷黻“所要求于知识界的,是动态、是入世、是事业、是实物,是书本以外、是主义以外、是文字以外、是‘清议’以外,是与小百姓同一呼吸”,“这种真正的民胞物与经世致用的精神,才是蒋廷黻的真精神,才是蒋廷黻要求于中国知识阶级的真精神”。

1965年,蒋廷黻因突发绝症,病逝于美国纽约,享年七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