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活动信息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科学研究  >  学术活动信息  >  正文

第四届清华大学“计算法学”主题夏令营圆满举行

发布时间: 2021-07-09    浏览量:

清华大学法学院于2021年7月2日至4日成功举办了第四届清华大学“计算法学”主题夏令营,以期为计算法学全日制法律硕士学位项目吸引优质人才,探讨全面数字化转型时代“法律+技术”高端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模式。本届夏令营以线上会议的形式召开。

本届夏令营共收到227份有效申请材料,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全国重点高校的86人经过简历筛选获得夏令营入营资格,最终有59名优秀本科生经过科研作业提交、成果汇报展示等环节顺利通过考核。

图片

7月2日上午,夏令营举行了开营仪式与主题演讲环节,由法学院副院长高丝敏副教授主持。高丝敏指出,计算法学项目自2017年以来就获得学校的大力支持,逐渐成为清华大学新文科建设的名片之一,以及国内法律与信息技术交叉学科建设和复合型人才建设的范例。

法学院院长申卫星随后发言,他首先对参加夏令营的各位同学表示热烈欢迎,并对各位司法实务专家、学者的到来表示诚挚感谢,并以《探索可计算的法律发展道路》为题作了主题演讲。演讲围绕计算法学学科的具体内涵、国内外发展态势、清华大学计算法学学科的发展路径、法律的可计算发展路径等维度展开。申卫星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考察清华大学时明确提及,学术发展要用好学科交叉融合的“催化剂”,清华大学倡导的计算法学便是新文科建设背景下进行法学与信息技术交叉融合的典型。他具体介绍了清华大学计算法学在校内跨学科平台建设、学术研究与项目研发、人才培养与学术交流等方面所取得的丰硕成果,并向全体夏令营同学发出“让我们一起计算法律”的倡议。

最高人民法院国际合作局副局长何帆从中国互联网司法当前所处的发展阶段、未来的发展形势解读了《中国互联网司法发展的“时”与“势”》。何帆指出,互联网司法让司法程序实现“面对面”到“屏对屏”的转变,近年来普及程度也在不断提升,并且让中国司法实现从“跟着跑”向“领着跑”的蝶变。他指出,互联网司法还需进一步实现从简单检索到精准推送的跨越,类案精准推送的应用将是未来互联网司法和计算法学需要重点着力的方向。

杭州互联网法院院长洪学军以《网络、数据、计算与互联网司法》为题进行了分享。洪学军指出,互联网司法首先要从以“网上审”为中心转向以“网上案件”为中心,持续推进互联网审理机制变革。其次,要从内容治理转向算法治理并重,不断完善司法的治理规则。再次,互联网司法还要从纠纷化解转向纠纷预防并重,以技术驱动构建网络纠纷预防法律机制。最后,要从经验输出转向规则引领并重,努力打造全球网络司法治理的中心,即互联网司法规则制定和纠纷化解的中心和互联网法治体系的司法文明传播中心。

广州互联网法院院长张春和以《坚持以系统观念贯穿法院工作全过程,充分激发互联网司法效能》为题作了主题演讲。张春和结合广州互联网法院的实践,系统论述了广州互联网法院在审判工作中取得的经验。第一,以系统观念抓牢党建工作,聚合蓬勃发展之智。第二,以系统观念创新智慧诉服,凝聚司法科技之智。第三,以系统观念推动审判工作,构建裁判规则之智。第四,以系统观念破解执行难题,凸现善意文明之智。第五,以系统观念聚焦协同共治,释放多元解纷之智。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政治学系于晓虹副教授基于不同学科的视角,进行了题为《交叉学科视角下的计算法学研究》的演讲。于晓虹围绕计算法学的定义、计算法学研究的展开进路及其具体交叉领域做了深入探究,并指出深度挖掘新鲜数据能够帮助大众重新认知中国司法实践,实现法律知识体系的本土化,从而更好地与一般性的前沿理论对话。于晓虹指出,计算法学研究是结合量化方法与质性方法的大数据混合研究。虽然在某种程度上是一个新生学科,但是具有非常深厚的交叉学科理论基础。交叉学科视角下的计算法学研究展开还是要基于法律的基本概念,根据全新社会事实和技术条件,生发新的理论假设,收集系统性证据,对各种理论价值进行验证、证伪,从而推动全新知识的创造。

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刘知远副教授以《面向智慧司法应用的自然语言处理》为题,从法律智能的定义出发,并结合具体开展的各类研究工作,向全体营员分享了法律科技研究的诸多心得体会。刘知远指出,从专业上讲,法律与人工智能是一个非常好的应用场景,同时充满各种各样的挑战。一方面,虽然法律智能领域拥有大量数据,但是标注数据仍比较稀缺。另一方面,法律智能领域还需要非常精深的法律专业知识,将专业知识融入人工智能的法律任务中是开展法律智能研究的重要方向。实现第三代人工智能就需要将数据与知识充分融合,法律智能便是重要发展路径之一。

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王钺副研究员在主题演讲环节作了《技术驱动的商业模式变迁与数字化转型》报告。王钺以工业时代到信息时代的变迁为视角,结合具体案例阐释,帮助同学们理解时代变革背后的数字逻辑,即技术变革是如何影响如今产业格局的形成的。王钺通过物联网的应用、沃尔玛供应链管理等不同例子,深刻阐释了产业上下游中的合作关系,指出数字化赋能增加了可观测性,增加了技术的透明度和可见性。但是一些非技术因素可能会让数字化赋能的可观测性造成困难,这种困难尤其体现在一些信息不对称的情形中,因此合理利用数字化转型所仰赖的技术手段则有可能解决这样的困局,并可能开启全新业态或产业格局。

清华大学法学院崔国斌教授以《网络流量劫持行为的法律分析思路》为题进行了演讲。他具体剖析了网络流量劫持行为中的法律问题,介绍了破坏用户界面完整性的导流行为,并剖析了这种导流行为的合法性,指出评价这种导流行为的现有法律规定主要为《反不正当竞争法》第2条和第12条。接着,崔国斌又分析了相关法院判决是如何对相应条款进行具体化的,并指出未来对相关案例的分析思路需要谨慎考虑服务商对用户界面享有的某种自然控制权的观点。而这种自然控制权的观点与网络空间多任务并行的运行机制并不相符,所以确定外界干扰或插件破坏界面完整性的外部性便显得尤其重要,即这有没有误导用户对产品或服务来源产生错误认识、有没有损害第三方利益、有没有破坏用户隐私或损害网络安全。

7月2日下午,阿里巴巴集团高级法务专家、法律研究中心秘书长熊涛、蚂蚁集团隐私保护研究中心主任李海英、平安银行总行政府金融部数智政务负责人刘珊珊、中国司法大数据研究院政法事业部高级专家段智峰、北京华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米坤、北京清律律师事务所主任熊定中、北京幂律科技公司联合创始人张天扬等知名互联网企业、律师事务所、法律科技企业的实务专家代表分享了各领域的前沿发展趋势,并与同学们进行了互动交流。本场活动由清华大学法学院助理研究员、清华大学智能法治研究院院长助理刘云主持。

7月3日上午,夏令营举行了学术分组讨论环节。学术分组讨论分为信息技术在法律领域的应用、信息技术带来的新兴法律问题两个方面。同学们积极地讨论与思考,充分展示了自身的专业素养,以及对交叉学科的研究潜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7月3日下午,申卫星教授、刘云助理研究员,2019级、2020级计算法学硕士生代表一同与参加本次夏令营的同学们进行了线上交流分享。在校生代表们全面地介绍了本专业的就业前景、实习机会、科研方向、校园生活等,并真诚地描述了自己的心路历程与切身体会。刘云进行了清华大学计算法学方向全日制法律硕士项目的宣讲,并针对师资力量、导师选择、学科融合等问题进行了细致解答。申卫星教授指出,计算法学的学生应当同时具备计算和法学两种思维方式。法律知识与技术知识的融合不是机械地混合,而是要有机地结合起来。计算法学至今仍在蓬勃发展的过程中,同学们在获得成长与进步的同时,也是在不断充实、塑造计算法学的动态发展。

7月4日上午,59名营员按照选题被分为数据安全与个人信息保护、裁判智能辅助算法、前沿法律技术问题、前沿技术法律问题、法律自然语言处理等五组进行成果汇报展示。该环节主要考察学生对新兴前沿问题的敏锐度、问题意识及解决能力、交叉学科研究潜力、科学思维能力等方面。来自天津大学法学院副教授、计算法学教研室主任王燃,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助理教授赵精武,阿里达摩院算法专家张雅婷、以及来自清华大学法学院副教授赵晓力,助理研究员刘云、杨旭、章颖、刘迪,科研助理王晨璐,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助理研究员吴玥悦、研究生王聿中担任了评委。

7月4日下午,第四届清华大学“计算法学”主题夏令营顺利举行了结营仪式。结营仪式上,评委们充分肯定了同学们的出色表现,并基于不同视角向各位同学提出了恳切建议。

天津大学法学院副教授、计算法学教研室主任王燃指出,本次计算法学夏令营的选题本质上反映了我国计算法学学科蓬勃发展的积极态势,更反映了我国国家与社会治理的现代化转型趋势。同学们的表现也反映出大家扎实的基本功和研究能力,甚至展现了较大的创新性与新颖性。

阿里达摩院算法专家张雅婷指出,计算法学的着眼点一定是在怎么样更好地结合法律知识来完成计算机技术难以理解的问题,如何将法学任务定义成计算机任务、如何探寻人工智能的边界、寻求人工智能与法律的平等等问题都值得进一步思考。

最后,法学院院长申卫星教授作了总结发言。他指出,从同学们展现的强烈问题意识和报告内容深度上能够反映出大家对计算法学的概念、立法发展、产业发展以及技术突破都有了迭代性的全新认识。

本次夏令营中,59位参与成果汇报展示的营员均顺利结营,其中26人获评“卓越营员”称号,31人获评“优秀营员”,2人获评“合格营员”。至此,为期三天的第四届清华大学“计算法学”主题夏令营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