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活动信息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科学研究  >  学术活动信息  >  正文

清华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国是大讲坛”第八期学术讲座成功举办

发布时间: 2024-09-16    浏览量:

2024年9月13日,清华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国是大讲坛”第八期学术讲座在清华大学主楼接待厅举行。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一级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马研学部副主任、法学研究所研究员李林作“坚持在法治轨道上全面深化改革”主题讲座。清华大学党委原常务副书记、校务委员会副主任、清华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院长姜胜耀教授主持讲座并致辞。

姜胜耀指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法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应当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在法治轨道上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做到改革和法治相统一,重大改革于法有据、及时把改革成果上升为法律制度。这进一步彰显了在法治轨道上深化改革的鲜明导向,也对全面坚持改革与法治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两翼齐飞、双轮驱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我国法学教育和法学理论研究的权威大家、当代中国法学研究领域最具影响力的专家学者之一,李林教授在我国法学理论研究尤其是法理学、宪法学和立法学研究中取得了辉煌成就,为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作出了杰出贡献,其演讲将深化大家对改革与法治的认识和理解,鼓舞大家在法治轨道上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贡献清华智识。

讲座中,李林教授紧扣“坚持在法治轨道上全面深化改革”这一主题,围绕三中全会《决定》通篇彰显法治精神,坚持处理好改革和法治的关系,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加强法治轨道建设、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等四个方面的内容进行了深入阐述。

首先,李林教授围绕“三中全会《决定》通篇彰显法治精神”进行了全面解读。李教授指出,《决定》通篇彰显法治精神,一方面全面深化改革具有法治建设和法治功能的两个方面,在法治国家和法治社会中,制度体制机制改革的本质实际上是法律改革、法治改革;另一方面关于法治保障推动改革的内容,所有改革几乎都涉及制度和体制机制问题。全面深化改革,必然面临双重改革:既面临作为宪法法律法规调整对象的一系列国家制度和体制机制改革,也面临法律体系和法治体系自身的一系列法治改革。我们既要高度重视加强“制度体制改革”,用法治积极回应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各方面制度不断发展完善的改革诉求,也要高度重视推进“法律法治改革”,努力构建新时代良法体系,着力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的善治体系。

其次,李林教授围绕“坚持处理好改革和法治的关系”进行了系统分析。李教授指出,四十多年来,我国改革开放与法治建设紧密结合、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成为一条基本经验。1978年至2012年是妥善处理改革与法治关系的时期,改革开放以来,为了妥善处理改革与法治关系的问题,我国作出一系列重要决策,采取各种措施加以应对和解决。总结我国法律体系形成的重要经验,就是正确把握立法与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妥善处理法律稳定性与实践变动性的关系,确保立法进程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程相适应。2012年以来是重大改革必须于法有据、于宪有据的时期,进入新时代,我国已经具备了把各项改革全面纳入法治轨道依法推进的社会条件和法治基础。一要做到重大改革于法有据,充分发挥立法对于改革的引导、推动、规范和保障作用;二是特别重大的改革不仅要于法有据,而且要于宪有据。

再次,李林教授围绕“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全面深化改革”进行了深刻剖析。李教授指出,“法治轨道”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重大理论创新。从构成来看,法治轨道是由法治思想、法治价值、法治精神、法治原则、法律规则、法律制度、法治体系、法治机制、法治方法等构建而成的制度化、法治化的轨道、路径或道路;从功能来看,法治轨道具有定向、导航、引领功能,框定、规范、规制功能,运行、推动、促进功能,以及服务、保障、维护功能;从比较优势来看,法治轨道“软硬兼具、虚实并用、良法善治”,综合性价比最优;从实质内容来看,法治是统筹社会力量、平衡社会利益、规范社会行为、调整社会关系、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正义、保障民主人权、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利益等等的国之重器;从路径依赖和实现方式方法来看,坚持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意味着坚持发扬全过程人民民主,依照宪法和法治体系有序建设、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从运行机制来看,“法治轨道”通过发挥法治思想精神原则教育等的作用,通过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加强制约监督等法治举措,通过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确保法治轨道高效有序运行。

李教授提到,把改革纳入法治轨道,主要通过立法来实现。一要坚持以法治凝聚改革共识,二要坚持以立法引领改革,三要坚持以立法授权改革,四要坚持以立法预留改革空间,五要坚持以立法破除改革障碍,六要坚持以法律解释满足改革需要,七要坚持以宪法作为处理改革和法治关系的总依据,八要及时把改革成果上升为法律制度。

最后,李林教授围绕“加强法治轨道建设、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进行了深入阐述。李教授指出,必须持续加强法治轨道建设,深化法治领域改革,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使法治上层建筑更好适应和服务中国式现代化。一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总体决策部署;二要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对标完善法治体系的总要求,着力解决法治体系“四不够、一明显”问题,并深化法治体系的学理研究;三要深化立法领域改革,抓住“良法”这个关键全面提高立法质量;四要深入推进依法行政,抓住“善治”这个关键率先突破法治政府建设;五要健全公正执法司法体制机制,抓住“规律”这个关键扎实推进公正司法;六要完善推进法治社会建设机制,抓住“人”这个关键深入推进法治社会建设;七要加强涉外法治建设,建设同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开放要求相适应的涉外法治体系和能力。

讲座现场气氛热烈活跃、互动频频。听众表示,李林教授的讲座政治站位高、政策定位准、视野格局大、实践落点细,具有很强的思想性、指导性、针对性。讲座通篇闪耀着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时代光辉,勾勒出在法治轨道上推进改革、在改革中完善法治,做到改革与法治同步推进,改革与法治的辩证统一达到新高度、不断破解改革新难题、开创法治新局面的新时代全景;闪耀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的真理光芒,凝结着对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时代在法治轨道上全面深化改革宝贵经验的科学总结,展示了新时代在法治轨道上全面深化改革的理论创新、实践创新;闪耀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改革和法治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重要论述的实践伟力,擘画了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平衡改革的“破”与法治的“守”之间的张力,把改革的“变”和法治的“定”有机统一起来的宏伟蓝图。与会者表示,要以参加本期“国是大讲坛”为契机,努力拓宽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的“大视野”,深学细悟党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的各项决策部署,特别是深刻领悟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的重大意义特别是关于“在法治轨道上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部署要求,领悟习近平法治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论述,不断强化改革理念和法治思维;努力形成法学理论研究的“大格局”,结合贯彻落实《关于加强新时代法学教育和法学理论研究的意见》,将法学理论研究置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大局中来谋划和推进,紧紧围绕重点领域、新兴领域立法,促进政府职能转变、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健全公正司法体制机制,健全覆盖城乡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完善推进法治社会建设机制,完善涉外法律法规体系和法治实施体系、加强涉外法治建设等方面,开展系统性的理论研究和探索,以理论研究的创新推动改革和法治的“双轮驱动”;努力彰显以法治保改革、以法治促发展的“大担当”,在具体的法治工作和法律行业中,牢牢把握改革和法治的辩证统一关系,高度重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助力破除妨碍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助力破解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和结构性矛盾,更好彰显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不断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强劲动力、提供有力制度保障,汇聚起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大法治力量,护航改革实践行稳致远。

本期“国是大讲坛”学术讲座采用“线上+线下”的方式同步进行,清华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副院长、法学院林来梵教授,清华大学法学院何海波教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王锴教授,北方工业大学文法学院高慧铭教授,中国外文局《对外传播》执行主编孙墨笛先生,人民日报社《国家治理》副总编辑郑韶武先生,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刘志鑫老师,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陈宇博博士等专家学者现场出席讲座,中国浦东干部学院教学研究部魏淑君教授线上参加讲座。来自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北方工业大学等高校的青年学子现场聆听讲座,全国各地近四万名听众通过线上方式参加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