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网记者王斌 法制网见习记者王开广
时下,又是一年就业季。最令院校毕业生向往的去向,莫过于“北上广等大城市”、“政府机关公务员”、“国企”、“世界500强”了。
然而,有这样一群学子,他们的就业去向选择了偏远欠发达地区的最基层,选择了这些地区的街道或乡镇。他们的选择曾让父母不解,曾让亲友反对,因为他们是全国最好院校之一的研究生,完全可以在大城市找份工作,甚至已经有非常不错的单位同意录用他们了……
5月中下旬,记者在清华大学“见识”了几位这样的学子。3个多小时一席谈,“不是找一个饭碗,而是找一份事业”,学子这句话让记者震憾不已。
去基层不是唯一选择 不是找饭碗而是找事业
去年毕业的尹保健,来自山东德州,他是通过考研进入清华大学法学院的。在父母看来,孩子找个体面、舒适又高薪的工作应该不成问题。
实际情况的确如此,就业机会非常青睐他。全球500强的某国际大公司对他已伸出橄榄枝,一个知识产权的法律岗位,年薪20多万。多家著名律所也表示了录用意向,薪水同样不菲。
不过,尹保健最终选择家乡山东省的基层单位。他有着充分的理由:“我觉得自己适合到公共服务部门工作,这是成就自我,更是服务社会。即便是在北京做公务员,竞争激烈,施展空间不大,与老百姓直接接触打交道的机会太少。”
尹保健说,基层工作的特点是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县、乡级作为国家和省市政策的最终落实者,工作任务重、强度大。之所以选择扎根基层、服务基层,是想响应国家及清华大学的号召,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凭着积极进取的精神,通过自身的努力拼搏,为自己打造出一片广阔的成长天空。
尹保健的父母对此不解。上了三年清华大学的研究生,怎么“混”到乡镇里去了?亲友们更是坚决反对。
尹保健顶住多方压力,坚持自己的选择。做出到基层的决定后,他甚至放弃掉了北京市某国企的面试。
记者问,现在后悔么?
“有点可惜,但绝不后悔”。 尹保健别有一番滋味上心头。
到基层工作,尹保健真可谓铁了心,恋爱四年多的女友也没有能动摇他。女友是大学同学沈晓娜,山东东营人,她本人割舍不下在北京的职业规划,并且得到倾慕已久的某著名大律所的offer,她家人也都希望她能在大城市工作,过上体面、富足的生活。她更支持保健在全球500强的某国际大公司发展,希望能在更高的平台上启航,能够在知识产权领域得到长足发展。但是最终,她被他说服了,她为他让步了,他们达成了共识。“不同意”变成了“理解”,“理解”如今变成了“与君同行”。最终,他们去了山东省欠发达县——陵县的政府办公室。
据了解,近年来,在清华大学法学院,不断涌现出情侣一齐扎根基层的“基层情侣”,他们相互鼓励,携手奔赴各地基层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今年毕业的法学院硕士刘鹏程和女友彭丽就是其中一对。临近毕业时,刘鹏程已收到中石油某地方管道局和四川某房地产公司的录用意向。最终,毅然放弃大城市,选择四川的基层公共服务部门,做一名选调生。同时,出生于四川的彭丽一直都希望自己能到西部工作,在清华期间利用机会跟随实践支队赴祖国西部各地参观学习,和刘鹏程“组团”到四川,落户扎根,为那里的建设发光发热。
没有玻璃没有砖瓦,我们的国家就会四面漏风
一位伟人说过,“一心向着自己目标前进的人,整个世界都给他让路。”即将选调到青海省基层单位工作的清华大学法学院硕士徐隆兴就是这样一位目标明确、执着前行的人。
徐隆兴出生于1987年,对自己的未来,他有着独特的想法:“国家这座房子不仅需要柱子,也需要玻璃、砖和瓦,倘若没有玻璃,没有砖或者瓦,我们的国家就会四面漏风;我愿意选择做一块玻璃,一块砖或者一片瓦。”
在江西省上饶市某农村长大的徐隆兴,是家中5个孩子中唯一上过大学的,父母对他的期望很大。来清华前,他对将来要到基层工作已经有着初步的意向,但想法并不十分成熟。来到清华后,他深受清华园“立大志、入主流、上大舞台、成大事业”的熏陶,一直任班级党支部书记,从事学生工作,而且把学生工作干得有声有色。研一时,他就产生将来到西部基层工作的想法。他利用学校组织的社会实践先后去江苏、福建、青海、贵州等地调研基层,并在宁夏石嘴山市人社局挂职局长助理。从研一到研三,他不断了解西部和基层,逐渐坚定将来要投身基层工作、解决民生问题、服务百姓生活的信念。
对徐隆兴寄予厚望的亲友对于他选调西部基层迷惑不解,苦口婆心,轮番劝阻,希望他能在大城市的企业挣大钱,减轻沉重的家庭负担。虽说他的这种选择着实让人佩服,但也多多少少让亲友感到有些失望。
徐隆兴真是“咬定青山不放松”,他成功打消亲友们顾虑并使之欣然接受自己的追求。而且,他绝了自己的“后路”。当大多数学生在寻找未来发展方向时,徐隆兴一份工作都没找过,一次企业宣讲会都没去听过,一次公务员考试也没参加。他仅仅坚定地投了一份去青海选调的简历,他认为:“这涉及到一个人的择业观和就业观,婚姻和待遇可能是我们这个年龄段的人首先会考虑到的问题,但这不是清华明理之子所要担心的问题。在清华毕业,工作及待遇应不是我们担心的问题,我们更应考虑如何实现人生价值,如何把自身未来定位在更长的时间跨度和更广的空间跨度,如何延续清华精神,如何承担社会责任。关键在于未来10年、20年或30年,自己到底能够获得什么,是自己更加富裕还是能够为贫困地区做出自己力所能及的贡献,其实,这是一种生活方式的选择,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别人活得更幸福。”
徐隆兴认为,选调基层的最大乐趣,不仅要“去得了”,更要“留得住、干得好”,不在于职位和工资多高,而在于敢于挑战自我、充实自我,哪怕是做好一件事情,即便没有轰轰烈烈,也会乐在其中。在他看来,很多选择去基层工作的清华的师兄师姐为其树立了很好的榜样,其中的一位是清华大学法学院2009级硕士研究生徐勃,徐勃毕业后带上父母妻子到东北的一个乡镇落户,据说还把清华园社团模式引入乡镇的文化建设,受到了国家级的表彰。“他很有成就感,也很充实。”徐隆兴这样评价自己的师兄,也流露出自己对基层的憧憬。
1、 清华大学法学院在校生参加基层社会实践座谈会。
2、 今年毕业的清华大学法学院硕士彭丽去年到广西北海市公园路派出所挂职副所长,今年她和同班同学、男友刘鹏程即将“组团”到四川基层公共服务部门工作。
3、 去年毕业到山东省欠发达县——陵县政府办公室工作的清华大学法学院硕士尹保健(左)在工作之余与该县蔺家村村民交流。
4、 今年毕业的清华大学法学院硕士徐隆兴(右四)去年暑假赴宁夏石嘴山挂职人社局局长助理,调研移民小区。徐隆兴即将赴青海基层公共服务部门工作。
(敬请关注《清华大学法学院支持鼓励学生到基层就业之二》)
法制网北京5月21日讯
(责任编辑:于洋)
原文链接:http://www.legaldaily.com.cn/index/content/2014-05/21/content_553694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