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理师说》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新清华法学20年  >  《明理师说》  >  正文

邓海峰:春风化雨,师生情深

发布时间: 2015-09-09    浏览量:

邓海峰,黑龙江大学法学院法学学士、法学硕士,清华大学法学院法学博士,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管理学博士后。研究领域为环境资源法、自然资源物权。邓海峰老师现任清华大学环境、资源与能源法研究中心成员、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清洁发展机制研发中心研究员、中国法学会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理事、北京市法学会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理事。主持或参与多项环境资源法相关课题研究多项;在《中国法学》、《法律科学》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30余篇;参编学术著作3部。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在邓老师的理解里,教师这份工作实际上包括两个大的方面,一方面是科学研究,这主要与个人的学术兴趣相关,另一方面的工作就是教学。他理解的“教学”,其实是对教书育人的统称。教书要求老师做好备课、上课与课后交流的知识传授工作,而育人则更多体现在与学生交流思想和观点,关心学生的身心发展。邓老师曾担任过法学院本科生的班主任,正是班主任工作使得他有很多机会接触到他所带年级的众多同学,也正是当班主任的经历,让邓老师有机会充分理解和实践师者的责任。

良师益友

邓老师是2006年来到清华法学院工作的,2007年院里让让他承担07级本科生班主任的工作。法学院当时学生比较少,一届本科生大体上六七十人,班主任只有一位,虽然是分了两个班,但事实上就一个班主任,也可以叫级主任。一开始的时候,邓老师是如此理解班主任工作的:“最开始作班主任的时候,我看了班主任的条例,当时并未觉得班主任会是一件带给我很多感动,或者说让我对教师这个职业有新的认识的工作。班主任的主要职责更侧重于引导学生们的学习,因为我们有专门负责学生工作的机构和老师,也有学生的辅导员,同学们平时的道德建设方面或者说组织建设方面还有其他的机制来引导完成,那么本科生的班主任要做的更多地还是引领一个班整体的学风建设。”

邓老师坦言,最开始和学生接触的时候,学生给他的感觉就是刚刚从高中校门走出来的孩子,没有什么社会经验,天真可爱,充满稚气,对任何事情充满了好奇心,当然对自己的未来也很茫然,不知道将来要做什么,甚至有些学生觉得进入了清华就像进入了保险箱,也没有考研的打算,总的来说就是感觉自己毕业之后不会有太大的问题。“后来随着和学生接触的不断深入,我逐渐发现他们有了一些新的想法,他们的思想在不断地成熟,当然有些学生的想法也受到社会的影响,并非完全都是正面的。后来跟学生们相处越来越多,学生们逐渐感觉到我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老师,他们也不像高中时一样是被管束的对象,我们师生之间的关系和相处的气氛越发轻松活跃。高中的班主任可能留给学生很严厉的印象,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他是一个严厉的老师,他要确保大家按照他的指引都能够考上比较理想的大学,他主要的负责对象甚至不是这些孩子,而是学校和家长,他的工作是为了看住这些孩子,让他们考上一所好的大学。而作为大学的班主任,在刚开始跟他们交往的时候,我就特别注意不能以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出现,而是要以一种朋友的身份和态度去引领他们。第一学年,也就是07年的时候,我跟了他们的军训,我也有意识的去他们的课上听课,去寝室跟他们一起交流,去参加他们的学生活动,这样一年下来我参加了四十多场活动。我跟学生们之间原来比较远的心理距离也就自然而然地近了,拉近距离之后一个非常明显的感受就是我取得了他们的信任。对于一个老师来说,能不能取得学生的信任很关键。如果你取得了学生的信任,他们会向你说一些心里话,一些他们的真实想法。很多学生跟老师见面、聊天的时候不见得说的都是真实想法,会有距离感,本来有十分的想法,他可能只跟你说二三分。通过这一年多的接触,我发现他们跟我聊的、咨询的问题已经不再仅仅局限于学习方法、专业困惑、或是其他类似的问题,他们说的很多内容已经远远超出了班主任老师的职责范围,但是我很愿意倾听他们的想法,愿意帮助他们,因为一个老师如果真的拿学生当自己的孩子一样看待,学生也确实能给老师真心的回应,这种师生之间的感情其实是很真挚、很纯粹的。”

然而通过班主任工作不断与同学生的接触中,邓老师所经历的两件事情,使得他对本科生班主任这项工作有了全新的认识,并且也对教师这项工作有了更全面和深刻的体会。

敞开心扉深情铸

“以前我班上有一个孩子来自公务员家庭,他的父亲在地方上是一个级别比较高的公务员,后来可能由于他父亲在履行职务过程中有一些违法行为,组织上要对他父亲进行调查。其实对于这个孩子来说,这件事对他本身没有太大影响,但是他感觉到了非常大的压力。在他父亲被调查之前,无论是在他的家乡还是在他自己的心里,每个人对待他好像都是众星捧月一样,这让他有一种非常强的优越感。后来他的父亲不在那个职位了,他失去了父亲带给他的这些光环,他就感觉特别压抑、特别不顺。我知道这个情况以后就主动找他谈话。我告诉他,他父亲的问题是他父亲的问题,跟他没关系,他们两个是彼此独立的,另外他也应该认识到他父亲这样做是不对的,对于他父亲的违法行为,作为家属并不应该觉得可怜或可惜,更不应该像有些人觉得倒霉被发现了,他要是用这样的一种心理去看待这个问题,就会越来越难过,无法自拔,因为这种态度本身有问题。首先,作为一名法学专业的学生,既要有明辨是非的能力,也要有正确的是非观念。尽管舍弃因为他父亲的身份或不法行为所带来的一些利益会让他十分痛苦与不情愿,但作为一名合格的清华法律人,法律的底线与个人的良知不可逾越。第二,这是他父亲的事而不是他个人的事,他不需要把他父亲的经历人为地牵连到自己身上,他父亲正在为自己以前许多不合适的做法承担责任,对于他而言,他不需要承担这个责任,所以他也无需承担那些不属于他的痛苦。第三,我对他说你应该好好地学习,因为已经有了前车之鉴,他应该知道自己以后应该做个什么样的人。就像老百姓所讲的,‘不该拿的不要拿,不该占的不要占’,尤其他是学法律的,应该把这个态度端正好,现在实际上应该是他去开解他的父亲,让他父亲更好的把以前做过的事情做一个交代,这样他父亲心里也会觉得舒服一些、安宁一些,他父亲看到他的进步同样也会高兴,否则他们一家人都完全陷入这件事情当中不可自拔,最终都会非常痛苦。其实做一个靠自身努力而获得进步的平凡人很好,不要想着要这样或那样的光环,靠自己的努力取得成功是最幸福和踏实的。如果完全仰仗家庭的庇护和帮助,那他今后又能有什么属于个人的成就呢?经过几次开导之后,这孩子确实有了比较大的变化。他曾经有段时间不上课,整天窝在寝室当中,既不敢见人又不好意思见人,甚至还不屑于见人,这是一种复杂的心理,这样的一种心理状态持续很长时间的话会出问题。他的母亲在家乡处理他父亲的事情,也不可能到北京来照顾他,他如果出了问题的话他们这个家就全都散了。所以在这样的艰困时刻,作为一个男孩子,就要勇敢的把这个问题挺起来,他应该成为家庭的顶梁柱,而不能自乱阵脚。经过多次开导之后,这个孩子最终走出了阴影。”

“这是一个例子,最起码这个孩子能跟我敞开心扉说一些事情,他在跟我说的时候,其实自己也很不好意思,他觉得其实自己有很强的优越感,无论是家庭的社会地位还是家庭收入,虽然其中可能有一部分是灰色的,但不管怎么样它转化成利益了,这样就给他带来了很优越的生活条件,让他从小到大都生活在别人羡慕的眼光中,后来他又来到了清华,在别人的眼中他们家是非常模范的家庭,现在突然发生这种变故,他觉得接受不了别人那种嘲笑的眼光。这个例子实际上就说明跟学生以心交心很重要,你用心跟他去交朋友,用心跟他相处,每一个学生都会用心来回报。像我带的这个班,尽管已经毕业了三年多,大家始终保持着联系,而且感情都很好,有些孩子毕业之后出国了,我出国如果有机会能看到他们也会尽量想办法去看他们,即使不在一个城市,他们也很高兴很愿意来看看我,这是我们之间的一份情谊。”

另外一个事情就是对于困难家庭的处理。我们学校实际上给困难家庭的学生提供了很多的助学金,跟奖学金不一样,助学金的申领一般多是在本科入学的第一个学期,学校要调查一下不同同学家里的生活条件究竟如何,有针对性的按照困难的程度发放助学金。发助学金需要这样一个过程,首先,第一次是学生自己申报,报完了之后学校会要求学生提供一些证明,比如父母所在单位的证明、居委会、村委会的证明,用以了解学生所申报的情况是否属实,如果学校认为必要时还可能会函调,向学生家长所在单位及其他出具证明的机构确认情况是否属实,最后还需要由负责助学金申领的相关工作人员跟学生谈话,聊聊学生对申领助学金是一个什么态度、这笔助学金的使用计划等。“那年学校并没有要求这项工作要由班主任来全程参与解决,但当年我们的辅导员建议我跟她一起找学生谈谈话,这样一方面可以让学生认识到这件事情的重要性,第二也可以了解一下学生的具体情况,尤其是困难同学家里的具体情况,作为班主任,如果我对这些有所了解的话,对于未来帮助孩子的发展是有利的。对自己的学生越了解,可能在跟他相处的时候会采用越合适的方法,如果我不了解孩子的情况,有些不合适的话可能会伤害到孩子。我们那一届最开始是七十人左右入学,有十多个同学提出了困难补助的申请,我就跟这十多个同学都聊了一下,跟他们谈话对我触动非常大,因为我看到许多孩子在那么困难的情况之下能够发愤图强考上清华真的是很不容易。也有一些孩子来自特殊家庭,有单亲的,甚至双亲都不在的,在邻居家、在亲属家、甚至是由原来父母的单位抚养长大的,各种情况都有。经过这一次的交流,我对这些困难同学有了非常深刻的了解,有很多孩子当着我的面就哭了,他们说如果自己家里不是这种情况的话是不会跟学校说的,尤其我是班主任,觉得跟我说心里没什么压力,他们完全把我当作一个他们可以信赖、可以期待的人。当时我也非常感动,我觉得这对于我重新认识教师这份职业都有很大的帮助,因为它真的就像那句话所形容的,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而你想做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你从哪里入手呢,其实就是平时与学生相处的点点滴滴。你首先要了解这个学生,了解他本人,了解他的家庭,了解他的社会关系,了解他想什么、期待什么,他有什么特点,他的脾气秉性,他未来的规划,而要真的做到这一点我觉得非常不容易,毕竟我们不是专职的班主任。”

为师而幸,乐也

“值得荣幸或感到欣慰的是我陪伴法七这个年级走了四年,以前我们的班主任大多都是两年一换,法七这一届我一直带了四年,从把他们接进来到把他们送出校园,感情很深。在第四学年结束之后,我很荣幸地被评为学校优秀本科班主任的一等奖,我个人觉得这是一份沉甸甸的荣誉,因为作为班主任,你的投入别人看不到,只有学生会感受到,只有学生自己知道老师有没有把他们装在心里。因为每一个学生的情况是不一样的,他需要你在意的方面也不一样,有的可能是学习方法有问题;有的可能是学习态度有问题;有的可能在专业的识别上或专业的接受程度上有问题,比如说家长强迫他报的专业,他自己可能并不是很喜欢;有的可能是孩子的心理问题,比如说不能适应过大的竞争压力,原来很优秀,突然到了这个班之后他考试无法再名列前茅了;还有的孩子可能受到周围社会环境的影响。问题学生存在的问题各有不同,怎样跟他们相处、怎样引导他们,在我看来是一门很大的学问,同时也是对老师的考验,尤其在现在老师科研压力都很大的情况下,真的能投入很多精力去与学生交朋友,去做一个踏踏实实的班主任,我觉得还是很不容易的。所以这是一份沉甸甸的工作,我也因为自己有这样一段经历感到很高兴,因为当你真的跟这些学生用心相处之后,当他们真的不再拿你当外人,拿你当一个自己非常信赖的人,甚至拿你当他家庭当中很重要的一个人的时候,你会有一种无可名状的幸福感,我觉得这是对于一个老师的最高奖赏。不论你投入了多少,都是值得的。在当今的社会条件下,拥有这样一份不夹杂着任何利益考量的师生情谊是很难得的。”

【记者手记】

最初希望采访邓老师,是有感于他在课上对我们毕业之后职业选择和地域选择的建议与告诫。至今回忆起来,那谆谆话语依旧是那么的质朴而真诚,饱含温情与关怀,让我深深感受到一位师长对学生发自肺腑的体贴与关切。来自五湖四海的我们,有着不同的经历和理想,也有不同的顾虑和担忧,既怀揣着对未来的美好期待也有着诸多不安迷惘。在人人都独立自主的大学里,我们似乎习惯于从老师那里获取知识,却很少向老师袒露心声、和老师做朋友。而在跟邓老师交谈的时候,我总是能感受到一个老师对学生的关心。就像邓老师所说的那样,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个社会上纷繁复杂的事情太多,而师生之间的感情却是真挚而纯粹的。如果我们敞开心扉向老师诉说我们的开心和烦恼,老师也一定会愿意尽其所能地倾听、鼓励和帮助我们。最后,笔者想引用邓老师的座右铭与大家共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采访整理:高歌(2013级法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