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凌云,现任清华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公法研究中心主任。研究方向为行政法学、行政诉讼法学、警察法学。任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法学会案例法研究委员会副秘书长、常务理事;中国法学会审判理论研究会行政审判理论专业委员会委员等众多社会兼职。曾获2010年度首都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发表及出版众多学术文章和学术专著。
学者,教授,余凌云老师是行政法学界绕不过的那片悠悠青云;副院长,父亲,余凌云老师是学生和亲人心中那朵温和的脉脉白云。面对人生,余老师用工楷,写下了明理人的那一份担当。
家和事业兴
初进余老师的办公室,两个细节深深打动了我们。首先是余老师办公室整齐典雅的布置,青翠花草、古典文案、卷帙浩繁,洋溢着学者的儒雅气质。其次是办公室里余老师与其爱子的诸多合照,父亲慈祥和蔼,儿子伶俐可爱,与典雅的办公室组成温馨的画卷。我们情不自禁地联想,也许余老师在学术上的成就与其祥和的家庭氛围有关系余老师似乎看出我们的想法,笑着说:“家和万事兴,家庭要和睦,才能腾出手来做事业。这一点很重要,你们以后的人生也要注意,小到家庭,大到单位。”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国人,可以想象,求学治学漫漫长路,余老师的家庭将始终成为他前行的动力、休憩的港湾。
追慕师长,孜孜求学
余老师本科就读于南京大学。当问及本科的求学经历,他淡淡地回忆道:“南京的冬天真是湿冷难耐,我的同学们总是躲在寝室里不敢出门。但图书馆对我来讲却是温暖的,那些日子我始终坚持去图书馆。”本科毕业后,余老师在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继续深造,回忆起那段读研的时光,余老师不仅感慨:“我们读研究生时,课堂讨论很充足。现在的学生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课堂上不发言,总是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而不是主动参与讨论。我们当时的讨论,总是在问题下发现更多的问题,然后通过阅读、反思、辩论去寻找答案,”
余老师在中国人民大学博士毕业后,也曾一度彷徨:“我不知道自己到底应该选择从事何种职业。为此,我找我的导师许崇德先生谈了许久,许老师说我是天生做学问的材料(余老师谦逊地笑笑),许老师对我的夸奖还是非常高的,他说我的表达能力很强,文笔还不错,他觉得能做出学问来。”谈及此处,余老师稍微顿了顿,我们感觉到了余老师对许崇德先生深厚的怀念,“然后我就听老师的话做学问去了,的确,许老师的话非常正确,我找到了自己非常喜爱的职业,毕竟我很喜欢看书,治学和育人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
“我很感激我的导师许崇德老师,许老师的为人处世、治学精神和心怀天下的担当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建议让我留在了高校,我能做的,首先便是把许老师的这些精神传给我的学生们。”余老师在访谈过程中,透露着对许先生的追慕之情,余老师认为,许先生是“学术史上绕不开的人物”,更是“中国法治建设史册上绕不开的人物”。
注重实践,学术硕果
余老师是我国首个将“合法预期”制度加以本土化的行政法学者,引发了中国学者对这一制度的关注。余老师还因这一学术成果获得了“钱端升法学一等奖”。(钱端升法学研究成果奖自2006年首次评奖以来,已经成功举办五届,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和学术影响,现已成为我国法学界最具权威性的奖项之一)。我们不禁就学术问题向余老师请教,余老师毫无保留地向我们讲诉了自己的学术之路:“由于受到前辈的影响,做学问时更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希望理论上的研究转换成实践,能够解决问题,影响实践。理工科的实验希望转变成实践,法律研究更是这样。你很用心的一个研究,你也希望能转化成实践,对中国法治实践产生影响。我这几年做的事情,就是希望自己的研究能影响中国实践,比如说搞指南,参加立法活动,包括推动电动自行车立法,推动道交法修改,行政诉讼法改革,复议法修改。一个学者的理论研究更重要的是能得到社会认可,影响社会实践。” 余老师曾在香港、英国访学,说起这段国外求学经历,余老师讲述道:“我觉得清华法学院与西方的一些一流学校相比(差距并不算大),我在剑桥也选修了很多课,待了一年,我印象很深的是,他们的教授是很重视教学和科研的,二者是相匹配的。英国人的假期比较多,一到假期大家都在做学问,一到上课时就将理论界最前沿的成果介绍给学生,唤起学生对这个问题的关注和兴趣,启发学生阅读、学习和研究。我个人觉得清华法学院在这方面形成了更好的氛围,因为我们院的教授都是非常热爱学问的,在教学过程中也很注重将教学与实践结合起来,这点我觉得跟一流法学院没什么差别。”余老师教导学生:“期望你们这些年轻的学子们学会学以致用,公法就在生活之中,如果不学以致用,很难体会她的魅力,你对它的认识也会是很浅薄的。”
在十八届四中全会胜利召开、党中央提出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余老师认为: “法治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是我们每一代人不断推进的过程,最终极的目的是人民权利得到最大充分的享受,政府权力得到控制。”余老师如是说,“私法也很重要,尤其是现在市场经济,但公法也重要,公法是为了公共利益。合同法学得好,签的合同再严密,政府说这个土地征收了,这时你就瞎了。一个文明社会最重要的还是要控制政府权力。前不久我协助中央电视台制作与执法相关的公益广告。我当时就表示:法治中国,关键在于怎样规制政府的权力行使。”说到这,余老师特别鼓励我们要更多地投入到中国的公法建设中去,为推定我国的法治建设作出贡献。
寄语学子:不要太功利
访谈的最后,余老师叮嘱我们:“学生不要太功利,不要重视成绩,不是说不重要,而是要为未来做知识储备,想好你要干什么,不断推进你的知识储备区学习。你现在成绩可能很好,但学院培养学生更重要的是你未来对这个国家的贡献,对社会的作用。法学院的学生,还是院长说得好要争取做第一流的人,不要为了自己的利益,不要有这种想法,说来清华读书是为了找好工作,挣大钱住大房子乘好车,这不对啊。应该有济世的情怀,为社会做贡献,树立这样远大的目标。比如说当律师,也应该是为中国法治社会做贡献,一点一滴地推动法治社会的建设。《今日说法》主题词----中国法治点滴推行,我很欣赏,不可能一下子实现,但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行动,你可以做大的贡献,也可以做小的贡献,但一定要有这样的情怀,大家一起推进法治建设,这个社会才会越来越美好。”当谈到清华大学法学院复建20周年时,余老师充满信心与希望。他说道:“法学院现在非常好,现在整体的发展势头非常好,保持发展态势,树立更加浓厚的学术氛围,让学生一到法学院就感受到浓浓的学习氛围,一流法学院与其他学校不一样就是因为他们的学生是在这样的氛围中熏陶出来的。我觉得好的学生不是教出来的,而是熏陶出来的。”
采访:马玉、万璐(2013级法硕);撰文:常雯宜(2013级本科)、廖俊豪、王志远(2014级本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