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苑集锦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新清华法学20年  >  法苑集锦  >  正文

求知与治学——访张伟仁先生

发布时间: 2015-10-09    浏览量:

《法苑》第14期/2001年1月 康震

对于来自台湾的张伟仁先生,法学院师生应当不会感到陌生,法学院复建以来,张先生曾几次迢迢莅临传经授道,同时“法家拂士”奖助计划也是由张先生所发起,张教授在青年时曾立志进国际法院,但后来戏剧性地先后在耶鲁和哈佛完成学业,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开始研究中国法制史并后来成为这方面的专家。下面是我们记者访谈张先生时,他的求知、治学的经验之谈。

一、关于读书和研究的方法

我自己感觉和观察到的一般是三个步骤。第一步当然是吸取知识了,第二步是去整理自己所获取的知识,第三步是思考。我常打一个比方,就是做学问像开杂货店。想把店开得大一点、获利多一点,首先要进货。没有货当然是不行的,但货还要多而全。无论是数量上。还是种类上、质量上,都要能满足更多人的需要。其次是对货物的整理。没有整理,客人来了你说有货,可找了半天也没有找到,你能请客人再等你慢慢去找吗?当然,思考也是必不可少的。你不但要整理好存货,还要去分析顾客的需求、市场的走向,以及经营的规律等等。只有对这些都掌握之后,你才有可能开拓市场与经营,否则,你只能是止步不前。三个步骤,缺一不可。在中小学时期,大家脑子好用,而且几乎没有什么存货,因此主要的工作是进货。那时候,由于存货少,第二个步骤也就不存在什么问题。而在大学法学院里,我想这三个步骤都应该是受到重视的,不可偏颇于任何一个步骤。

比较具体地来说,学习一门课程,先要看一些基本教材及相关的书。这就是进货了。但一定要对所进货物进行整理。因为不同的知识牵涉到不同的方面。假如不去整理,知识之间的关系始终是模糊的,不能够引起你的联想,无法点燃你创新的火花。整理之后,你就明白这些知识之间的关系。这时你再去思考你所得来的东西,将获益匪浅。如果我们只是去读书,纵然是穷经皓首,那也不过是把书本上的东西拿过来藏在自己肚子里罢了,却没有消化吸收,对我们的知识没有任何的贡献。我们学人文科学的,一些前人所遗留的知识跟现在的社会没有什么直接的关系。但大到社会,小到一个人的生活,他们的知识能否为我们解决现有的问题,就值得我们思考。如果你在现有的资料里边还找不到,就应去寻找更多的资料。如果最后还是没有这样的资料,就要去思考自己的解决方法。这时候,你对这个问题有了许多新的理解,你对古人为解决这样的问题的努力也有了很深的了解,你自己就可能会有新的方法。

 二、具体办法

 整理资料是有方法的:看书的时候首先要很快地看一遍,对这个书有总体的理解,得知这本书的导向。然后将其中最能影响你的部分找出来看看。这个时候把这一段的要旨要写下来,但一定不要抄而是要把自己感受到的东西用很少的几个字写下来,并注明是哪一本书的哪一页。现在的电脑很好用,以前没有电脑的时候就用卡片。等到一本书读完之后,卡片积累了好几十张,这时候再来整理卡片,把属于说明同一个主题的归到一起来。每一类用非常少的几个字写下来,这就是你的小标题。这样等到你的卡片很多的时候,对于某一个问题,你就可以知道在哪些书中曾经阐述过。这样的话,对于同样的问题,你掌握的就是许多人的观点。在这些观点之间进行相互的比照与理解,会非常有助于你的思考。你要经常地去整理它们,因为每一个小标题可能就是你所关心的问题。经过这样整理的小标题会为你的一个项目提供非常详尽的资料。如果你在读书的时候不去整理的话,回过头去找资料是非常困难的。思考就没有什么方法了。就是要将自己已经看过的资料与所关心的问题(不局限于目前的、社会的)进行反复的交互的思考(cross referring)。在这个时候,你所看到的资料与你思想中所存在的资料非常快地相互运动并彼此碰撞,从而产生新的观点与新的想法。其实,我们这里的所谓的思考在某种程度上只不过是把第二步推进了一点,并不是那种完全意义上的思考工作。思考的东西在某种程度上与以前的积淀的素质有很深的关系,但也有人也很认真地去做了整理,但一生好像也没有什么成绩。

经过和张伟仁先生的交流,我从张先生身上学到颇多求学、研究的方法。张先生将原本抽象、宽泛的道理化大为小,举了许多生动的例子来说明,大而化之,谆谆教导。我作为学生受益匪浅,也从中看到张先生严谨治学、推重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态度,这正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