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5-02 清华法苑
文章来源:法苑第11期
第一次见到王铁崖先生是1998年校庆,那时先生刚从海牙赶回。前不久,从《人民日报》上得知,先生因身体原因,不得不放弃前南国际法庭的工作回国,心中甚为挂念。直至4月29日清华八十九年校庆又见先生……
客厅里,先生静静地坐在沙发上,人很清瘦,看见我们便很热情地伸手招呼。先生原来在前南国际刑事法院上诉法庭任职,管辖海牙国际法庭和卢旺达法庭的所有上诉案件,工作繁重,要看的资料也很多。加上身体原因,先生只工作了两年四个月就不得不离开了。言语之中流露出先生的无奈和遗憾。
求学时,先生于大学二年级转入清华法学院政治学系,1933年本科毕业。这一届学生在清华校史上被称为“清华五级”。因为这是一代令世人眼花缭乱的清华学子:著名学者、文学家钱钟书,文学家曹禹,外交家乔冠华,物理学家王竹溪,天文学家赵九章等等。谈及往事,先生自豪之情溢于言表。先生本科毕业后又入清华研究院攻读国际关系史研究生,直到1937年到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留学为止。他在清华整整度过六年时光。回忆往事,先生说,那时清华读书风气很浓,虽然也有政治事件,但总体上比较稳定,这也是他们那一代学生中能够出那么多大师的原因。
作为中国国际法学权威,先生创办了北京大学国际法学系,并长期担任中国国际法学会会长。谈到国际法研究,先生认为一个好的国际法研究学者,必须在政治学、外语和专业知识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他说,如果不能很好的把握国际关系、国际关系史,就不能很好地进行国际法研究。至于如何做好国际法官,先生认为单单学习国际法是不行的,还应对大陆法系和普通法有深入的了解。而身为一名刑事法庭法官更要对刑法、刑事诉讼法有很深的了解。先生以前只研究国际法,对刑法、刑事诉讼法鲜有研究,因此第一年工作得非常艰难。
谈及清华的法学教育,先生甚为欣慰。他说,学院很漂亮,人很多,能在这里学习是一件非常幸运的事。
记得五年前法律学系复建时,先生特别在大会上发言,表达了一个老清华人对法学教育在清华复兴的欣喜。法学院复建前夕,本报要出一期专刊,想请先生写一篇贺词,可当时先生还在海牙,而且听说因为生病正在住院,大家谁也没有把握。可是就在报纸临出版之际,我们拿到了先生用颤抖的手写下的贺词。后来在我院筹建国际法联合图书资料中心时,先生又将大量珍贵的私人藏书捐赠出来。先生希望自己的此项努力能够为我院国际法研究与教育工作奠定一个良好的图书资料的基础。